Search


1985

年輕一代的我們經常被我們的出生年份所劃分,什麼80後什...

  • Share this:


1985

年輕一代的我們經常被我們的出生年份所劃分,什麼80後什麼90後- 彷佛出生年份就會把我們的一生定成形。

也許對,就連投身金融界,出生年份其實也已大致上定了未來的仕途。但分隔的方式,我想應該是金融風暴前或後畢業(2009年畢業為金融風暴後)。在香港英制教育的計算方法(三三四學制之前),這大概是出生於1985年的前及後。

2000年dotcom bubble爆破之後,很多當年大學修讀IT的師兄師姐仕途坎坷。其實2009年讀所謂BBA的畢業生又何嘗不是?當香港九間大學有八間都有五花八門的BBA學士課程(第九間沒有BBA,因為當年它叫教院),你就應該知道香港金融業可謂非常蓬勃,但究竟每年幾千個BBA畢業生是否真的可以被完全消化?別忘記,還有很多從海外歸來的尖子以及很多有朋輩關係的二代也一起爭得頭崩額裂。

2009年前的10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會令我們這一代的所謂青年才俊都歇斯底里地拼命爭入投資銀行?

這不是經濟歷史blog,但如果要細數,應該要由96-99年開始的一系列deregulation act。銀行投資工具如雨後春筍,衍生工具的發展比監管機構步伐快上好幾個光年。2000年的dotcom bust, 2001年的911和及後兩年的反恐戰把全球股市推進2002年9月的低點。及後的五年,由法資帶頭股票衍生工具的發展一日千里,股市上升長有。不少投行才俊入行已經過百萬年薪,晚晚蒲老蘭包枱,出花紅買波子。

就是那個年代開始,更多投資銀行開始設立graduate programme而入讀大學的年輕人也對投行趨之若鶩。更多大學開辦尖子金融科目,什麼GBUS, QFIN之類的神科。可惜,2006-08年爭崩頭入神科,畢業的時候跟金融風暴撞個正著。我當年有不少4.0 GPA的同學帶了IBD offer等畢業,最後臨畢業被withdraw offer,做了半年多temp 也拿不到一個perm offer...其他成績次等的同學就更無需我多講。

這大概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命。我看過一個研究,在recession畢業的人一輩子的整體收入也追不上一個在好市投身社會的人。

我們這些85後出生,09/10後畢業的,完全沒有經歷過出三四年花紅full pay一層樓(當年的樓價也沒有現在那麼瘋癲)的日子,別說波子,不少人的花紅可能連3系都買不起。完全是金玉其外。

你大概覺得我「離地」,有多少人可以廿多歲買寶馬。我只能夠說,投身金融(指CorpFin/Global Markets等;賣保險,企分行,以至做投票經紀不在討論範圍內)的難度相對回報插水式下降。比起很多行業,起薪點可能比本港廿年不變的大學畢業生起薪為高,但以犧牲靈魂和青春的代價去換取,越來越不值。

Party的氣氛其實沒有,不過是大家賞臉到場喝一杯。有家室的一早離開了,只有我們這些沒有工作以外的朋友的「金融才俊」不想回家在喝免費酒。空肚喝了幾杯後帶點醉意走出dragon-i,看著五光十色的中環夜景,聖誕節其實挺悶的。

「金融才俊」四個字,金融風暴後完全是「得啖笑」而已。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出生於黑色星期一前夕, 畢業於後金融海嘯年代; 既不才亦不俊的85後爛頭
View all posts